胃肠道疾病诊治不再困难!腹腔镜的应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李医师   2023-08-22 18:13:21

如今,疾病的种类各异且更加复杂 ,疾病发生的年龄也有了越来越年轻的趋势,许多疾病发生后不可避免需要依靠手术治疗。

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外在美观的需求,腹腔镜成为手术的常用方式。

然而, 由于腹腔镜手术中需要建立人工气腹来充分增大手术空间,使手术视野更加显现,以利于手术操作, 但腹腔长时间气机积聚,导致腹腔内保持持续高压状态,胃肠受到刺激;加之手术过程中患者使用麻醉药物,使术后胃肠的正常蠕动运动受到遏制。


(资料图)

术后快速释放气腹,胃肠道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刺激;术后腹腔内有很大的概率出现存在少量气体残留的风险,导致腹腔镜术后患者发生各种各样的胃肠功能恢复问题。

因此, 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术后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是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

一、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肛门停止排气、排气并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消失等症状。如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恢复,会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严重者甚至可引起全身症状。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神经系统、炎症介质及胃肠激素因素相关。现做以下阐述:

1、神经系统

胃肠运动受自主神经的控制,术中胃肠的各种分离动作可刺激胃肠神经, 通过刺激神经传递可以影响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也可遏止胃肠蠕动。

2、 炎症介质

术中对肠管的各种分离动作易引起胃肠道的炎症反应,肠壁粘膜屏障功能与肠道蠕动能力会因为人为的术中对肠管的各种操作而受损,当组织发生损伤后, 会产生炎症因子,激发胃肠道的炎症反应,减慢胃肠道的正常蠕动速度。

且术中各种操作损伤易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源性细菌进入血液后会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使屏障功能受到更多损伤,促成了更多炎性反应。

3、 胃肠激素

主要为促胃动素、胃泌素。现有研究证实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可改善术后胃肠功能。此外其他因素如人工气腹,腹腔镜采用CO2作为气腹,术中人工气腹增加了腹腔内的压力,使胃肠的血流供应受到影响,减弱了局部循环血量,减弱胃蠕动,从而减缓胃肠功能的恢复。

有效的液体支持, 术后患者足够的液体支持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术后促胃动力药的使用等。

术前有效地处理可能影响手术的疾病、术前对患者可能存在的手术风险问题进行充分的麻醉评估、术前对患者紧张的情绪进行开导。

术后早些开始进食、术后假食。 咀嚼、吞咽行为对大脑产生神经递质,可促进胃肠蠕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方法有肛管排气,持续胃肠减压等。

二、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无专篇记载,没有明确的病名,根据症状可散见于“胃痞”“肠痹”“呃逆”等脾胃系统的疾病中。

《素问·痹论》曰:“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飨泄。”多是因为腹部手术之后人体内气机运行发生改变,气机推动脏腑运行的功能发生减弱,出现肠腑运行减慢甚至停滞。

术后脾胃升降功能异常,胃失降脾失运,脾胃运行功能受到影响, 水谷的接收、化熟、传递等功能受损,临床可出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同时,脾为中央,脾失健运,不予调养,则不能灌溉四方,五脏之间相生相克,久则容易出现其他脏腑的变证。

中医认为腹部手术多是因为手术过程中出现的损伤、术前及术后精神情绪紧张、年老抵抗力下降正气不足、术中及术后麻醉等因素影响, 导致术后出现气机运行受阻、血液运行不畅的症状。手术使人体的元气受到损害,脾胃气机作用功能的失调,气机不利,气血失畅,脏腑气滞血瘀。

《张氏医通·诸血门》曰“盖气与血,两相维附......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手术为金刃致使血液留行于脉外,致使脏器气滞血瘀。

血瘀及气滞皆为阻滞,阻则不通,故出现腹痛、腹胀。清气不上升,浊气不下降,气机升降出现异常,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与五脏六腑均有联系。气是人体的根本,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行需要气机的作用, 脾胃是气机运行的重要器官,脾胃升降协调则气机调和。

腹腔镜手术术中扰动胃肠气机,导致人体气机运行失序,气不行则血失气载而停滞,失气固摄则溢脉外,故出现气机失调,瘀血阻滞,气滞血瘀,久之患者出现术后排气、排便障碍,其病机为“瘀滞”。

妇科患者为女性,女性的生理以肝、脾、肾为主,以气血为重,气多血少,加上女性患者在手术之前相比较于男性而言,更容易出现紧张的情绪, 再加上术后腹部伤口的疼痛感,加剧了患者的气机郁滞的现象。

中医认为手术外切皮肤导致人体的皮肤、血管、肌肉发生损伤,出现出血的症状,在手术的局部瘀血现象明显,局部的瘀血又随着气的运行流行于全身,故术后呈现出全身的气滞血瘀之象,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以气滞血瘀证为主。

大多数现代医生认为气滞血瘀证在腹部手术后很常见,认可气滞血瘀证为术后常见的证型,临床上常常给予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研究者夏秀玲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指出本病属于“肠痹”范畴, 其中气滞血瘀证患者占术后患者一半以上,为胃癌术后患者的主要类型。 学者武百强则认为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出现肠梗阻的患者,属于传统医学“肠结”范畴。术后正气虚兼有气滞,容易出现血行不畅的现象,气血阻滞,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

三、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

1、中药内服

中药内服在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上,从古至今累积了许多

临床经验。汤药内服治疗气滞血瘀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上,主要以行气活血化瘀的参黄汤、加味小承气汤、复方承气汤等为主, 上述汤药均可促进脾胃恢复升清降浊、益气扶正等作用,对术后康复的有明显促进作用。

2、中药外治

⑴中药灌肠:中药灌肠是中医外治法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中药灌

肠的疗效相当于口服中药汤剂,避免了患者口服中药的恐惧,提高了患者的接受度。

卜志娟认为手术为金刃损伤筋脉,影响脾胃气机, 对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予以通腑排气汤灌肠以通腑降气、活血散瘀。

朱劲松等人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发现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多是寒凝气滞血瘀型,依据古人的组方思想自拟中药汤剂结合敷脐疗法温通行气、活血止痛,该方用于预防及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肠症状取得满意疗效。

3、穴位贴敷

穴位敷贴是中药粉剂用油剂或者姜汁等液体介质调和而成,贴敷于特定的部位或穴位的治疗方法。蒋云颖]使用穴位贴敷治疗本病, 贴敷处位于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与胃肠相关穴位调理胃肠。

罗萍认为本病在中医属于“胃痞”,病机为气机失常、脾胃失运。因术中胃肠刺激,创伤炎症,二氧化碳潴留,使浊气壅滞于中焦,脾失健运,运化失常,致使胃肠功能紊乱,穴取足三里进行穴位贴敷来改善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

4、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是将辨证所选取的中药材水煎足浴,通过热效应刺激足部及下肢穴位,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经络、生物全息等理论,中药足浴作用于足部的反射区, 通过皮肤吸收再发挥药效,温水浴的刺激增强穴位作用及药效,达到治疗效果。

众多学者将此法应用于临床,如学者何燕认为手术造成患者的元气受损,气机运行受阻,影响胃肠道运转功能,选用中药足浴方治疗,降低腹胀发生的风险。

5、针灸

针灸治疗是颇具中医特色且被世界推崇及认可的绿色疗法,针灸治疗消化道系统疾病已有大量实验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研究证实,是治疗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陈美华认为温针灸以针刺联合热力,活血行气通滞功效显著。腹部手术后易出现体虚气损、气血瘀滞,腑气不通,患者易出现出现恶心、腹胀、呕吐等一系列的胃肠道反应。

对足三里、中脘进行温针灸可以明显缩短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

6、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是将药豆贴于耳穴,进行适当的手法等刺激,使耳部出现发热、胀、痛等感受,从而达到治病效果。

徐薇认为子宫切除术术中对肠管的各种操作、麻醉因素影响胃肠恢复,出现腹胀; 在研究中采用耳穴压豆联合电针行气活血化瘀,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胃肠功能。

7、中药热奄包

中药热奄包又名中药热敷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热奄包即将加热的中药包放于身体患病部位或相关穴位,通过提高温度使局部血管扩张,使血液流动加速,联合药效及热力来活血止痛,通络化瘀的中医外治法。

在研究中采用子午流注理论结合中药热熨治疗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 结果发现术后胃肠恢复效果良好,胃激素显著增加,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由于中药热奄包操作方法简便、安全性高、疗效性可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 ,中药热奄包对此病的研究增多,围手术期应用采用中药热奄包处理此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结语

手术会导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问题,腹腔镜手术也难免存在术后胃肠恢复问题。如何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成为术后恢复的关键问题。西医在治疗上方法单一且疗效微。

祖国医学对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且优势突出。外治法不同于内服治疗,简便快捷,可操作性强。

但纵观近年来发表的文献,研究水平较低且重复,缺少技术创新、无系统体系。

因此, 应开展更多对中医药发挥疗效的基础研究及高质量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提供循证医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