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出炉

中国汽车报网   2023-08-09 06:24:46

氢燃料电池汽车术语标准将出台,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制修订30项以上氢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深度参与ISO、IEC国际标准化工作,逐步提高我国氢能国际标准化影响力……8月8日,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这是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标准是产业发展的指南

结合当前和今后氢能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指南》系统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运输、氢加注、氢能应用五个子体系,按照技术、设备、系统、安全、检测等进一步分解,形成了20个二级子体系、69个三级子体系。

《指南》提出了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重点。

在基础与安全方面,主要包括术语、图形符号、氢能综合评价、氢品质、通用件等基础共性标准以及氢安全基本要求、临氢材料、氢密封、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氢安全通用标准,是氢能供应与氢能应用标准的基础支撑。

在氢制备方面,主要包括氢分离与提纯、水电解制氢、光解水制氢等方面的标准,推动绿色低碳氢来源相关标准的制修订。

在氢储存和运输方面,主要包括氢气压缩、氢液化、氢气与天然气掺混、固态储氢材料等氢储运基本要求,容器、气瓶、管道等氢储运设备以及氢储存运输系统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安全、高效氢储运相关标准的制修订。

在氢加注方面,主要包括加氢站设备、系统和运行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加氢站安全、可靠、高效发展相关标准的制修订。

在氢能应用方面,主要包括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氢气锅炉、氢燃气轮机等氢能转换利用设备与零部件以及交通、储能、发电核工业领域氢能应用等方面的标准,推动氢能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安全相关标准的制修订。

“《指南》解决了包括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内的氢能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与国内氢燃料电池等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难以适应的是,相关的标准建设工作存在一定短板,《指南》就此提出了明确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计划,这有利于打通堵点,激发活力,破解氢燃料电池汽车等相关产业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推动氢能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多地推进试点示范

目前,国内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之一的氢能产业发展正在进入“高速路”,标准的健全与完善成为产业发展的共同期待。

8月3日,北京市启动了“碳惠氢能-北京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项目”,项目将通过“碳普惠”的方式完成碳核算和碳交易。按照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该项目预计在京年碳减排量2.4万吨。这是交通领域碳减排的典型案例,更是氢能产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有力实践。而且,随着氢能产业的不断发展,氢能碳减排项目上市交易也将广泛开展,通过碳减排交易,持续发挥产业聚合的市场化作用,为交通运输减污降碳作出更多贡献,促进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

近年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相关工作也在迅速推进之中。在青岛,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围绕“东方氢岛”发展战略来实施,远期目标(2026年至2030年)是把氢能发展成为青岛市重要的能源之一,在交通等领域全面应用。

在常州,正在打造建设新能源之都,目前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投资布局位居全国前列,并已初步形成了“制、储、运、用”氢能产业链的雏形,以“常州氢湾”为代表的产业区位布局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处于爆发性增长初期。

在保定,保定市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至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链实现产值规模150亿元,减少碳排放30万吨,集聚20家以上氢能产业相关企业;至2035年全市氢能产业领域相关龙头企业超过20家,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超过5万辆,氢能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

在嘉兴,正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圈”,全力打造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示范先行区。已建成首座集加油、充电、加氢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供能服务站,氢能公交车线路同样早已开通。在嘉兴港区,一批氢能重卡投入运行,以嘉兴港为切入点重点推广氢能物流车。“我们也在努力打造一条包括制氢、储氢、运氢、氢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其核心零部件、氢能整车制造、加氢站、应用场景的氢能全产业链。”嘉兴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链迫切需要完善相关的国家标准体系。

补齐短板加速发展

事实上,伴随着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氢能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链持续延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关环节众多,亟待以标准建设来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标准化是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面临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上下游不衔接、关键技术待突破等诸多难题,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企业多方共同推动,特别是要通过标准化手段,促进氢能产业良好有序发展。

而且,产业发展对标准的依赖作用日益凸显,标准对于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目前,我国涉及氢能标准化工作的机构包括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多家机构,担负着氢能生产、储运、应用、燃料电池的安全、性能、安装及试验方法等领域的标准研制工作。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衣宝廉曾呼吁,要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各标准组织良好协作,把标准向实用靠拢。“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要尽快商业化,不能总是卡在起始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在标准制定方面起到引导作用。”衣宝廉举例说,在燃料电池寿命方面,国际上还没有相关标准。如果我国能先一步制定燃料电池寿命的相关标准,很可能被国际标准采用。

面对国内在氢能产业链、应用链、创新链“三链融合”上不断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加强标准制定完善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构建氢能生态,为美好生活赋能。”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史建鹏表示,氢能作为能源体系,全球都在高度关注。氢燃料电池汽车可以带来绿色出行、续航无忧、安全保障、品质卓越的美好体验。企业将乘势而上,为构筑氢生态的氢能社会贡献零排放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