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双减”以来,谈得最多的要数作业了。有从宏观谈作业的意义与价值的,有从微观学科谈作业布置数量与质量的。为什么作业成了减负的关键词汇,主要是学生负担来自于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的作业。所以,减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就成了最好的切入口和突破口。
那么,如何减少作业的数量、提高作业的质量呢?那就要重新设计作业,根据课标,根据教材,根据学情,根据考纲。但这个问题在目前还是个伪问题。
一是教师不需要设计作业。上世纪末期,随着激光照拍技术、激光打印技术和电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普及义务教育带来的规模效应,教育系统内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教考分离”成为可能,作业试题化与试题作业化成为可能。考试试卷的命制、练习题的设计,由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考试院、教科所、教研室来承担。学生做的习题首先是教材编写者在课文或章节后安排的习题,其次是教学参考书上的一些习题,第三是省市级考试院、教科所、教研室印发的配套练习,第四是教师从其他方面搜集一些难度比较大的习题。八九十年代及以前,教师设计练习题、命制考试题是教学的一项任务,一个环节。越到后来,教师越来越少命题。小到一课一练、单元测试、月考,大到期中期末,都高度集中。有的一县一题,有的一市一题,有的一省一题。越到基层,不说学校,就是一县一题都比较少。越集中,越便于管理;越统一,越能显示出公平,越便于排名。在社会高度分工的形势下,所谓布置作业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哪一类配套练习,哪一类习题,哪一类试卷。这类习题或试卷,一般都有标准答案,遵循的原则是谁命题谁提供标准答案,教师也不必再做一次答案。教师只需把作业或试卷收集上来批改,按标准答案评分,进行排名而已。可以说,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教师逐渐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设计作业、命题的能力自然退化了。
二是教师不具备设计作业的条件。近些年来的作业题、考试题,不像以前布置几道教材上的练习题或者教师从参考书上找来几道题,写在黑板上学生抄了做了就行了,而必须用大量的篇幅,按一定的模式设计成一个个迷宫,然后让学生去解答。学生既要熟悉内容,还要熟悉形式,学会在迷宫里穿梭。只有识记准确,概念明晰,套路熟练,排除重重似是而非的干扰项,才能找到那个标准答案。题型分客观和主观两种,从篇幅和容量上说,客观题所占比例更高,就是语文、英语的作文需要学生写较多的篇幅,数理化等试题的空白处需要学生填写,其余写的很少,只需一个对号或错号,或者选择一个或几个字母就行了。试题好几页十几页,答案只一页,这一页通常叫答题卡。假如让教师自己命题,也需按选择、判断、改错等试题化的模式依样画葫芦,否则,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学生不能适应捉迷藏的游戏。如果要教师设计作业,首先必须积累和整理足够多的试题,建设好试题库。其次,教师自己或学校需配备打印机打印好习题、试题,课堂或课后发给学生。虽然近些年来信息化设备配备基本到位,但教师运用不到位或运用成本过高,学校的支持服务不到位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是第三方服务把所有人送到了“舒适区”。基层学校,从校长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基本达成共识——只有多刷题,才能提高成绩,提高名次。第三方服务,既指各级官方考试院、教研室,也指遍布各地的社会教辅市场。如果说官方的教师用书、配套练习、考试试题走的是“计划经济”之路的话,那么社会教辅走的完全是“市场经济”之路。这里所谓的“市场经济”,就是要赚钱,要有人买。怎么能让顾客买呢?就是有用,有捷径,能快速提高分数。以前接触过的语文教辅,经典的,小学的叫《英才教程》,初中的叫《倍速学习法》,高中的更多,《5年高考3年模拟》《蝶变语文专项系列》《蝶变笔记语文》《知识清单》,还有什么《跟踪优化训练》《高考语文核按纽》《高考阅读报告》《名师对话系列》《名师伴你行系列》,多到几十种,其他学科也大抵如此。有一位从教学一线退下来的教师感叹:回想天天如雪片般飞来的练习试题,梦中都是惊恐。而每一种教辅,其考虑之周到,设计之新颖,包容之全面,提问之深刻,答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不愧为学生最实用的“语文百科全书”——“教材淘金子,考点梳辫子,练兵铺路子”,字、词、句、段、篇,样样俱全,详尽无遗。学生有这样一部“宝典”,不仅能应付课堂上老师的各种提问,还能应付各种考试。更重要的是社会教辅还有完善的回馈机制,谁使用谁受益——学生用了学生受益,教师用了教师受益,管理者用了管理者受益。学校越大,订购越多,回扣提成越多。成熟的产业链,完善的利益链,把学生、教师、家长放置在一个闭环的“舒适区”中,谁也不想挣脱,谁也没法挣脱。
辨识伪问题,解决真问题。落实“双减”政策,要把作业数量严格控制在一定空间内,作业时长严格控制在一定时间内,有什么渐进改变之路呢?
一是管理之策——教育管理要把“备作业”提上“议事日程”。所谓“备作业”,就是教师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的同时,把作业当作一个重要的环节,“以终为始”,贴近作业,熟悉作业,研究作业。学校要指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教材上的作业、教师用书上的作业、官方配套练习作业和市场上的各种教辅作业,开展统筹整合,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业,尽量避开那些重复性、低效性甚至错误性的作业,靶向明确,训练有方,逐渐从过去的大水漫灌过渡到有针对性的精准滴灌。如何管理好“备作业”呢?首先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教师个人备、教研组备、学校备、县级教科研机构备,人人出力,层层筛选,集中大家的智慧,减糟粕,增精华,真正提供给学生一些既紧扣学科教学目标又符合校情学情的练习,提高学习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其次要对作业进行监测,包括数量的多少,难易的程度,耗费的时间,层级的考虑,取得的效益以及学科间的统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改进。
二是导向之策——向素养型创新型试题引导。媒体上不时曝出作家写的文章作家答题不及格的事,学生读了原著不会答题而不读原著却能通过考试的事。这种种怪现象说明,客观性试题和标准答案已把教育选拔与评价引向一种歧路。进入核心素养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考试院、教科研机构要设计命制核心素养型、创新能力型、综合应用型等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试题,充分发挥高考、中考、学考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其他教辅资料市场研发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推动教育评价从“竞次”向“竞优”转变,从“增量思维”向“增值思维”转变,从而突破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整合、主题式教学、任务式教学、融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和综合式实践。
三是信息化之策——走信息化共享道路。目前情况下,还没法减少各种教辅资料的征订,也就是没法降低家长和学生的经济负担。比较可行的是走信息化道路。可以分两步:第一步,“机械化”。有条件的地方,或者学生自备平板,或者学校配置平板供学生借用。教师在平板上布置作业试题,学生在纸上作业,或交纸质作业,或拍照纸质作业上传供教师批阅反馈。第二步,电子化。国家教育考试院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命制建立学科作业、试题库,省市根据发达、欠发达地区情况筛选建立地方作业、试题库,学校、教师再根据学情筛选、增补建立适合当地的作业、试题库,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布置作业,学生或在纸上作答拍照上传,或直接在计算机网络上以电子方式作答上传。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智能化策略,通过大数据、AI技术量身定制作业。但这在目前尚处在理论阶段,还没有到达应用的层面。走信息化共享道路可以带来四大好处:其一,便于快速优化组合作业;其二,便于在线及时评价反馈;其三,不必每个学生订购教辅练习,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其四,可以减少纸质资源浪费,为低碳环保做出贡献。
四是起点之策——从一二年级开始“另起炉灶”。多年来,作业试题化从高中蔓延到初中,再从初中蔓延到小学,从小学高年级蔓延到一二年级。学生一进校就要做适应考试套路的作业,对刚入学的孩子们未尝不是一种身体的和心理的摧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4号)指出:“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可以摆脱作业试题化的束缚;其他年级减少考试,可以远离各种教辅资料的纠缠。学校应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起始年级教学,吃得透课标,拿捏得住教材,把控得住学情,以“生”为本,选择或设计体验性、综合性作业,加强形成性考核,改进作业布置——批改——反馈的科学性和程序性,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意态度与价值观等核心素养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真正从起始阶段开启“作业设计”真问题,踏上营造良好作业生态的新征程。